(资料图片)
作者:王 干
高等教育、城市建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。卢晓梅新著《大学大城》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,探讨城市与大学如何协同发展、互相赋能。作者发挥长期聚焦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积累,同时凭借自身理工科功底,捧出扎实数据和精到分析,给读者以启发。
《大学大城》:卢晓梅著;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。
作者作为工学博士,曾在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学习、工作和访问,学成后先后在几所国内知名院校任教。这种学术经历促使作者针对“大学与大城”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思考。该书开篇溯源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,总结不同高校的办学思路和特点,分析大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。随后宕开一笔,从大学与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,寻找二者的内外关联,运用多学科知识讨论大学与城市怎样融合发展。第三部分聚焦国内,通过多个“城与校”共同发展的典型案例,剖析中国大学发展的优势与时代机遇。
开阔视野和扎实研究,使全书在宏观观照中显现出思考的精微。比如在第一部分,作者用图表生动说明高等教育发展脉络。纵的方面,以农耕社会、工业社会、信息社会为轴,横的坐标分别从大学建制、办学模式、培养模式等角度呈现。具体到每一点,也分析得较为到位。比如在教学方式上,工业社会里的大学侧重课堂式、模块化、标准化,信息社会则偏重个性化、数字化、全球化等。由此,作者建立起清晰的坐标系,为读者总结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特点。该书不仅讲述大学发展历程,还展望大学与城市互相成就的美好前景。如在第四章,作者从“谋胜之道”等5个维度进行分析研判,对大学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展望。
解答这个跨学科课题,作者擅长用数据和文学语言“说话”。《大学大城》涉及哲学、教育学、城市学、工程学等多种学科,作者用数字架起连通各学科的桥梁。书中多处表格和精确数据,让人感受到研究的严谨和思考的周详;另一方面,在这些表格和数据之外,辅以生动形象的散文化论述,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。比如作者用“东方欲晓”“莫道君行早”等诗词为标题来结构全书,书中行文也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诗词,让人感受到作者“让学问有温度、让知识有情感”的写作追求。作者时而以学者身份,运用“显微镜”和“测量仪”进行细致入微的量化研究,时而又以导览者身份解读高等教育的“城市地图”,带读者领略大学大城的人文景致。
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怎样更好发挥大学作用,为城市和区域注入发展活力,怎样在大学与城市之间构建有机关联,让城市和大学共同发展,这些课题值得深入研究。《大学大城》提出了很好的话题,也立足当下、面向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设思路,期待这本书为大学、大城建设提供更多启示。
来源:人民日报